“無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識燕歸來”
“昨夜西風凋碧樹。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”
……
看到這些婉約的相思句,曾經(jīng)一度認為他和柳永一樣都是淺吟低唱的浪漫書生,看完熱播劇《清平樂》才明白竟還是一位剛正嚴謹?shù)恼渭摇K褪呛顑?nèi)斂、處變不驚的“宰相詞人”——晏殊。
晏殊生于北宋淳化二年(991年),十五歲時中舉踏入仕途,五十三歲時登頂拜相,被后人稱為“太平宰相”“富貴宰相”等等。為官時他復(fù)興官學、直諫敢言、獎掖后進、生活清儉,是歷史上集政治家、文學家、教育家于一身的廉吏。
重教興學的知府
天圣五年(1027年),由于得罪了皇太后劉娥,晏殊被外遷任知應(yīng)天府(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(qū))。雖然被下放擔任地方官員,但晏殊沒有怨天尤人,大力辦學,獎掖后進,特別重視書院的發(fā)展,真正做到了“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”。
他把當時仕途還處于低迷階段的范仲淹收歸門下,邀他到學府任職,執(zhí)掌應(yīng)天書院教席。范仲淹不負眾望,勤勉督學、以身示范,嚴于律己、崇尚節(jié)操,倡導(dǎo)暢所欲言,針砭時弊,學院風氣煥然一新。
短短兩年的時間里,應(yīng)天府書院規(guī)模迅速擴大,學子增加,成果斐然,為國家培養(yǎng)了大量人才,與江西白鹿洞書院、湖南岳麓書院、河南嵩陽書院并稱為天下四大書院。
“自五代以來,天下學廢,興自殊始”。自此,京師至郡縣,都設(shè)有官學,為“慶歷興學”打下好的基礎(chǔ),晏殊也因此青史留名。
直言敢諫的御史
天圣六年(1028)和寶元元年(1038),晏殊先后兩次擔任御史中丞,執(zhí)掌御史臺。
北宋的官制,除中書、樞密院二府之外,最為重要的機構(gòu)便是三司、御史臺、學士院。御史臺既是中央監(jiān)察機關(guān),也是中央司法機關(guān)之一,負責糾察、彈劾官員、肅正綱紀等工作,有權(quán)審理層次較高官員的犯罪案件、其他司法部門難以公平合理決斷的重大疑難案件及前往案發(fā)地審理地方重大案件,“冤濫枉屈而檢院、鼓院不為進者,并許詣理檢使審問以聞”。
晏殊是一個極其嚴謹和敬業(yè)的人,在御史中丞這個萬眾矚目的崗位上,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合格的監(jiān)察官員。他恪盡職守,兢兢業(yè)業(yè),連續(xù)遞交多道奏折。譬如“場務(wù)不得妄增課利”、“差剩員兵士代百姓充驛子”、“諸州都監(jiān)等嘗為公人仆隸者與舊所事官接坐”等等,均獲得朝廷采納。
眼光最毒的伯樂
晏殊以知人善任、獎掖后進為后世所稱道。北宋名臣、史學家范鎮(zhèn)這樣評價晏殊“平生欲報國,所得是知人”。
身居要職后,晏殊“益務(wù)進賢材,而仲淹與韓琦、富弼皆進用,至于臺閣,多一時之賢”,“君子進用,則小人退卻,士風為之一新”。除上述諸人外,史書中還提及“歐陽修、王安石等,皆出其門下”,蔡襄、梅堯臣、張亢等都受益于晏殊的拔擢、舉薦。
其中范仲淹在政治軍事方面多有建樹,其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觀念對后世影響深遠,成為一代又一代奮發(fā)圖強、甘于奉獻的中國人的座右銘;歐陽修為一代文宗,唐宋八大家之一,詩詞文俱佳;蔡襄詩文清妙,書法渾厚端莊,淳淡婉美,自成一體,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
晏殊身居高位幾十年,一生薦能舉賢無數(shù),卻很少為自己子弟開口,“公未嘗為子弟求恩澤”。
生活清儉的宰相
宋代官吏俸祿優(yōu)厚,除月俸錢外,還有祿米、職田等,名目有十幾種之多。晏殊雖不斷得到提拔,官拜“樞相”,成為股肱之臣,但他生活清儉,不尚奢華,這與他出身貧寒、深知百姓疾苦有密切的關(guān)系。
宋真宗時期,天下太平無事,皇上允許文臣武將聚餐宴飲。晏殊卻很少參加,閑暇時就在家閉門讀書。真宗知道后,讓他做太子趙禎的老師。但晏殊卻對真宗直言:“臣非不樂燕游者,直以貧無可為之具。臣若有錢亦須往,但無錢不能出耳”。
身居高位后,晏殊也經(jīng)常舉辦宴會與朋友詩詞唱和。不過食材非常簡單,無非每人一個空盤、一個酒杯,一些水果小菜,眾人吟詩作賦,頗具寒士雅集的風采——這就是晏家聲名遠揚的“空杯宴”。曾鞏贊他“奉養(yǎng)若寒士”,絕非溢美之詞。(盧家杰 李莉)